您现在位置:艺术金融网 >> 书画名家 >> 浏览文章书画名家

姜宝林:浑厚华滋中华瑰宝 积墨独树艺术之林

WWW.YISHUJINRONG.COM 2018-10-14 8:29:40 艺术金融网 来源:不详

 -姜宝林-

Jiang Baolin

姜宝林 山东平度人,1942年生于蓬莱。1967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由顾坤伯、陆俨少、陆维钊亲授。1981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山水研究班,是李可染的研究生。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中国国家画院院委、研究院;中国画学会创会常务理事;李可染艺术基金会艺委会委员;中央文史馆书画院艺委会委员;浙江画院艺委会终生委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姜宝林的理性自然主义

文/拉尔斯·伯格伦德    译/丁宁 

姜宝林(1942年生人)无可置疑是其同代的中国画画家中最令人感兴趣的创新者之一。与他的许多前辈画家一样,他擅长诗、书与画,而这正是成为创新高手所必备的坚实基础。

 

 《太初秩序》241cm×121cm  1996年

(韩国亚洲美术馆藏)

即便是他的那些小幅的写意花卉册页的笔墨也由于他本人顺心于个性十足的大写意派艺术,如徐渭(1521年-1593年),八大山人(1626年-1705年)和齐白石(1865年-1957年)等而显得渊源昭然,但他依然通过动感,朴质和力度等来凸现属于自己的韵律与性情。它们洒脱轻松,以少胜多,给人以极其悦目的书法之趣。

《大河上下》97.5cm×93cm  2004年

不过,其个人绘画风格中最引人注目的一个方面则是他驾驭那种虚实、张力、饱满的空间时的非凡感受。他以极为密集的形式营造空间-这似乎是并行有悖的情理,不过到他手中它却总是意味着对画面的所有空间效果的完美控制。他明白如何用线与点充实整个画面,同时却不失其令人称奇的空灵感、轻盈感和深度感。这一鲜明的风貌使他的艺术迥异于他人。

《空山》 169cm×96cm  1993年(全国首届中国山水画展作品)

一个可用以说明他自己所谓的“意韵”的绝好例子便是其笔底之下的秋丝瓜。他先用层层生动有致的线状书法笔触加以勾写,再精心辅之以恰到好处的灰与浅棕的色调,使所画跃然纸上。秋风吹拂,枝叶缠绕,一切仿佛在柔光之中盘旋扩张,然而又控制有序,乱而有序。老丝瓜的特征得到独具匠心的重复处理,并提升为一种“力”的抽象形式。若无这样老的丝瓜,现实中恐难演绎这一组变化多端的笔墨。

69x138cm  2016年

不过,为什么姜宝林并不象其美国的同行如马克·托比(1890年-1976年)和布赖斯·马登(1938年-)那样满足于单纯抽象的纯线条呢?他想画的总是那些可以触摸的现实,而其艺术观念也是建立在追求“内涵”的基础上面。对他来说,抽象乃是在具体的支撑下达到更为深刻的维度,反过来也应如此。绘画正是山抽象和具体这两者所合成的,并通过它们凸现出意义、形态及其节律。所以,姜宝林在启开明快和朦胧的种种现实层面时,超越了纯装饰效果的抽象,而那些现实的层面又是任何人都能理会和欣赏的对象,当他以密集性营造空灵性时,他拓宽了我们的感知与理想的天地,而他对细部、笔触等的选用则又令人在一种广泛的意义上去思究和感悟,这样做委实是有惊有险的,因为他一下子把自己交付给了批评家去评判。

《贺兰山一截》 117cm×64cm  1990年

(获“第26届蒙特卡洛现代绘画世界大奖赛:的《大公政府奖》)

他的画作很让人想起所画的对象,同样亦让人去比较那些过去画过同类题材的画家们的作品。纯抽象是不可能引来什么批评性分析的。本乎自身的信念,姜宝林成功地从现实中汲取了再现丝瓜、紫藤、葡萄、梅花、树林或山水之美的新形式和富有个性的结构因素。他从不破坏纤纤之物而总是对之倍加发挥。这种理性自然主义的优雅方式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而姜宝林正在把它的艺术性限定扩展到新的精神领域里去。

《知己》69cm×131.5cm  1996年

大画家齐白石(1865年-1959年)曾曰:“十年树木,盖能成林,然绘林之法,虽穷一生恐未能尽得也。”经过多年的苦苦求索使姜宝林获取了树林的特定形式与内在生命感。他的创作似乎有以下三个阶段:首先,他解构树木;其次,分析其不同典型因素的真实品质;最后,则用其诸特征创造出他所独有的那种更胜一筹,视觉化了的“树林图”,从而也就重构了树林。他对林木花卉形态及其装饰性的敏感性细致入微,非同凡响,他的方法既浑然天成又主观激越。他思考传统的限定,向这些限定回归,然后再加思考和回归,如此不断。他正是通过这样文质彬彬的创作过程提升了自己的悟性,获取了进步。他的构图成了一切节律与形式所本的宇宙之力(“气”)的总汇。它们与其说是某种所造之物,还不如说是对现实的阐释:与其说是毕肖某物,还不如说是生气盎然。

《风欲起》 113cm×69cm  1985年

姜宝林的理性自然主义在其山水的高度个性化的演绎中更鲜明地表现了出来。他从不歪曲事实,而总是为之创造“意境”-这正是他对每—地理位置的特殊结构性的精神感受的一种综合。我们欣然分享其新的视野和新的观赏山水的方式。山水画是对一种根源于阴阳相互作用与互补的线性哲学观念的重现;传统的看法认为,阴阳两极化的自然之力影响山水画构图中的方方面面并将其统一起来。姜宝林发挥了一种古老的艺术观念,所谓:“画中若添,务虑及使之扩张之力。”

69x138cm  2017·3号

在强调抽象与具象因素、线条与节律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同对,姜宝林以一种堪称先卫的姿态具现了自然之力。有时他专注于一山之真,用鲜明的节律和盘旋的黑线脉络重重勾画,上端则冠以或红或黑的题跋。不过,更进一步的抽象则是他夫子自道的“白描山水”。在这里,山景的体量、深度和宏伟等都是由重复的“之”字线性(或盘旋线)与柔和的色调层次结合起来而点化出来的。有时构图中的某一留空就令人有湖水的印象,将我们带回到了现实之中。在另一些构图里,树木、石头或房屋也有同样的效果。有时我们会对留空疑惑绵绵:这是湖水抑或流云,还是两者兼而有之?姜宝林调动了我们的创造性反应。他有条不紊地凭籍对自然本身的生命之脉所作的非凡的提炼与强化,探究着结构性描绘的诸多可能,线与色互相激励,即使在极其抽象的境况下还充盈着现实感。

《旷》77.5cm×69.5cm  1998年

在这些有现代气息的构图背后,是一种怎样的根本思想呢?在一幅白描山水画的题跋中,他如许解释:“古人有白描人物和白描花卉唯独无白描山水之谓。”姜宝林深知,艺术家所能给予人的一个最重要的东西就是一种无与伦比的愉悦-一种如何重新发现,享受和体验寻常之物的新界面的途径。因而,他决意要证明的是通过融合线性构图的新因与传统的观念,中国山水画这一古老的艺术是可以得到更新和改变的由此也能切合这一时代的人们的视觉要求。随之,他即探索了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木板年画、剪纸、壁画)以及汉代(公元前206-公元220年)的画像砖,石刻等当中线的运用方式。他还进而研究了西方油画的技巧和线性构成等,以拓展中国“笔墨”的视觉观。得益于上述这些探索,他成功地打破了传统山水的格局,创造了一些新且不同寻常的东西。

《韵》 123x123cm  2013年

在崭新的构图里,空间、距离和深度透视等的错觉效果是别具一格地通过这样的方法而获得的,即富有生机和浮动感的淡墨线条层层叠成诸多几何形式,而这些线条又如蛇似烟地盘旋蜿蜒于设色柔和的画面上。这些构成既具现代性的实质又含有古老的观念,是中国绘画史上弥足珍贵的一种样本。事实上,姜宝林成功地发展了书法墨线的视觉势能,强化了中国画的最根本的基础。这是一种理应全球瞩目的伟大艺术成就。他的近作明白无误地表明,我们不再应该对什么是民族性和国际性的东西存有偏见或作质的划分了。这些山水画作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怡人眼目和令人驰思,同时也是以其强烈的抽象特征所透视的通体的生机成为冲决一切文化障碍的艺术力量。

姜宝林以悦目的墨之黑,色之纯以及趋向灵魂之静的简练勾描等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自成一体的玄思之域。他表明,艺术与人生相互拥有,而艺术是可以改变世界的。

(拉尔斯·伯格伦德/瑞典隆德大学东方艺术史博士)



 







关键字:艺术金融网 WWW.YISHUJINRONG.COM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王向东:书中自有颜如玉 笔下难为画中仙